产业结构调整计划4篇产业结构调整计划 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实施方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我区农业转型升级,紧紧围绕“稳产能、转方式、调结构”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产业结构调整计划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产业结构调整计划
业结构优化调整实施方案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我区农业转型升级,紧紧围绕“稳产能、转方式、调结构”主线,坚持牢固树立“绿色、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绿色发展理念,根据自治区《关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实施意见》和《***质量兴农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区实际情况,现制定 202**年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实施方案。一、种植业基本情况 ***区农作物播种面积 69 万亩,粮油作物 33 万亩(籽粒玉米 21 万亩,青贮玉米 5 万亩,小麦 4 万亩,杂粮 2 万亩,油料 1 万亩),葡萄10.6 万亩,黄花菜 8 万亩,优质牧草 6 万亩,枸杞 5.6 万亩,中药材2.8 万亩,瓜菜 2 万亩,其他 1 万亩。近年来,***区大力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在保障 18 万亩粮食功能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效益较高的草畜、酿酒葡萄、黄花菜、枸杞为主的“3+x”区域主导产业。但在调大种植规模的同时,农产品加工能力、产业链条的延伸,品牌创建及销售渠道的开拓问题不断显现。
二、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要促进高效种养业提质增效,以“草畜、酿酒葡萄、黄花菜、枸杞”四大区域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调优种养结构、调大经营规模、调强加工能力,调长产业链条,努力实现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小产业向全链条、创品
牌向创标准转变。促进高效种养业提质增效的核心是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计划调减籽粒玉米 6 万亩,打造结构调整示范点 5 个,建设黄花菜加工厂 2 座,创建黄花菜标准化生产基地 6 个,支持建设农产品储藏冷库、烘干设备,支持拓宽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
三、重点内容 1.继续优化种植结构。202**年计划调减籽粒玉米面积 6 万亩,调减后种植优质牧草(青贮、苜蓿、苏丹草等)5 万亩,特色作物 1 万亩。其中***镇优质牧草 1 万亩,特色作物 0.4 万亩;太阳山镇优质牧草0.5 万亩,特色作物 0.1 万亩;大河乡优质牧草 1 万亩,特色作物 0.2万亩;柳泉乡优质牧草 1 万亩,特色作物 0.2 万亩;新庄集乡优质牧草 1.5 万亩,特色作物 0.1 万亩。打造结构调整示范点 5 个,其中太阳山小泉村牛记圈灌区青贮 700 亩,***镇河水村经果林高效节水示范区 1000 亩,大河乡乌沙塘红梅杏基地 1500 亩,新庄集沙草墩西葫芦基地 1000 亩,柳泉乡豹子滩村枸杞、黄花菜种植示范点 5000 亩。对集中连片种植 1000 亩以上的青贮玉米给予 100 元/亩的补助,紫花苜蓿按照自治区的补助标准,特色产业 500 元/亩的补助。创建绿科、东川、柳泉、沙泉、周圈、小泉黄花菜标准化生产基地 6 个,打造名优特基地,实现绿色有机效应。为了将特色产业任务落到实处,各乡镇要靠实具体责任,将特色产业落实到具体田间地块,责任明确到具体人头,做到因水布局,确保产业结构调整顺利推进。
2.延伸产业链条。通过订单收购,建设农产品加工厂、储藏冷库、烘干设备,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按照政府项目扶持+企业自筹、企业自主经营的模式,扶持农业企业新建黄花菜加工厂 2 座。计划投资 4305 万元,其中国投 1850 万元(闽宁资金 1000 万元、绿色循环项目资金 850 万元),企业自筹 2455 万元。计划新建黄花菜加工厂 2000 平方米,配套生产线 1 套,新建管理中心 1000 平方米;新建黄花菜科研、培训中心 1000 平方米,新建交易大棚 1500 平方米,建设黄花菜数据平台 1 个。
3.拓宽销售渠道。一是加强品牌创建。支持申报葡萄酒、黄花菜和肉牛的***地方公用品牌。持续培育“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切实构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产品创新品牌”格局。二是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通过补贴参展费用等方式,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参加区外农产品展(博)销(览)会,建设“农特优”农产品直销窗口(柜),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开拓区外市场,提升市场销售能力。三是注重地方公用品牌宣传。在区内外主要街道、路口、重要场所、公交车体、火车站、机场、路向牌、站台等地方制作安装广告牌,展示宣传***特色优质农产品。
4.突出科技创新。遴选培养一批高水平服务产业提升的首席专家、功能专家,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研究,着力打造一支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创新产业领办,集成应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创新应用信息和智能技术,打造智慧农业,为我区“3+X”产业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四、工作推进时间表 202**年 1-2 月份,围绕目标任务和主要工作,各乡镇及相关部门积极开展调查摸底,编写结构调整方案,制定产业政策。202**年 3-4月份,做好春耕备耕和科技、政策宣传服务工作,对调整后的产业做好技术培训,确保在种植技术上不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同时做好化肥、种苗等物资的储备和预定。根据作物种植农时,适时开展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或定植工作,建设黄花菜加工厂,定期不定期的跟进建设进度。202**年 5-7 月份,做好农业田间管理和技术跟踪服务,对各乡镇特色产业种植情况进行验收。建设黄花菜加工厂、冷库及烘干设备,定期不定期的跟进建设进度。202**年 3-12 月份,宣传推介特色农产品,按照扶持政策做好补贴资金的兑付,并总结分析。
五、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履行主体责任,狠抓落实,特别要搞好科学规划引导,细化实施方案,制定相关支持政策措施,切实把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统筹协调,加强督促检查,确保种植业结构调整扎实有效开展。成立***区 202**年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区委副书记、政府区长 副组长:
成员:
各金融机构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局,**
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李吉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协调、推进、落实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二)加大政策支持。各乡镇、各部门要根据工作职责,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在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加工厂建设、示范园创建、新型经营主培育、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环节,给予财政、金融、土地、用电、用水、用暖、用气、基建等方面优惠扶持,切实降低要素投入成本。综合利用政府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和多种投融资模式,撬动和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
(三)强化典型宣传。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把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出位置,汇集推动产业振兴的强大力量。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微信等宣传途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报道各地开展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果和好事例、好典型、好经验,推动典型引路,示范带动。
(四)强化督查指导。各乡镇、各部门要落实属地责任主体,完善落实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区将建立和完善督查机制,将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纳入重点督查范畴,加大督查力度,确保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及时准确掌握工作动态,各乡镇、相关部门要对 202**年特色产业和重点示范区建立区、乡、村三级台账,准确掌握工作动态,完善信息报送制度。各乡镇要将特色产业进度统计表于每周四报农业农村局(邮箱:;联系电话:),平时报送情况
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
篇二:产业结构调整计划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当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从产业结构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指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探讨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提出在新的形势下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原则,探讨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遵,‘ 9_Z奉覆认为,我国当前存在着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各自所占的比重不合理,三次产业本身发展不足、本身问题较多,地区产业布局同构化现象严重,主导产业作用不明显等一系列问题。当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后劲。在经过分析和论述后,本文得出结论:在新世纪的挑战和机遇面前,在新的形势下,要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和快速的发展,产业结构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按照党的十五大报告所确定的方向和原则,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控制工业部门扩张、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等多个方面考虑采取对策。本文正文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我国产业结构变动态势的历史和当前的总体格局;第二部分论述当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通过阐述产业结构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来论述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四部分着重于探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路,阐述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原则,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7-.j’ ,√,,:0 r/关键词:产业结构’ 1、哥题一制缒-璃蹩The ai mofthi s thesi s i S toanal yzetheprobl em s exi sti ngi n Chi na’ Spresenti ndustfi alstruct31re, and by poi nti ngout howChi na’ S econom i cdevel opm enthas been restri ctedbytl l eseprobl em s, to em phasi zethenecessi tyandurgencyof i ndustri aladj ustm ent.toi ndi cate the di recti on andpri nci pl esof thi s newround of i ndustri alstructure adj ustm ent,and to put forw ard the w orkabl e counterm easuresadj ustm ent.In thi s thesi s.i t i Spoi ntedout that acoupl eofprobl em s exi sti ngi n Chi na’ Spresenti ndustri alstructure, suchi ndustri es w i thi nG D P, theow ni nadequate devel opm ent of the three i ndustri es.andthe uncl ear rol e of the dom i nant i ndustri es,ctc,have greatl y restri cted Chi na’ Seconom i cdevel opm ent by bri ngi ngbad effects to thespeed,qual i tyandpotenti al i tyof the econom i cdevel opm entFacedbythe newchal l engesandopportuni ti esi n the21st century and under the nf f wci rcum stances, thei ndustri al structureadj ustm ent i sundoubtedl y i m perati ve i n order to sol ve theexi sti ng probl em sto ensure the steadv’heal thyand fastdevel opm ent of Chi na’ seconom ym ust adhere to the di recti on andpri nci pl es of i ndustri alhasbeen sti pul ated byConventi on.Stopsofadj ustm ent m aybe taken i n thefol l ow i ng aspects:control l i ngthe excessi vedevel opm entofthe1‘ i ndustryw hi l eexpedi ti ngthedevel opm entofthe3“ i ndustry;prom oti ngthe reasonabl e fl ow ageand effi ci ent col l ocati on of soCi alresources:accel erati ngthe techni cal advancem entofi ndustri es;ctc.TIl i S thesi sm ai nl yconsi sts of fourparts:thefi rstparti s about the场stofi cphasesofCl l i na’ s i ndustri aiabout theexi sti ng probl em si n thepresenti ndustri al structure;thethi rdparti S aboutthe restri cti on of further econom i c devel opm ent w hi ch has been brought by theexi sti ng probl em si n the i ndustri al structure, andi s about thenecessi tyandurgencyofsol vi ngtheseprobl em s;thefourthpartstructureadj ustm ent.structureof theas the i nappropri atestructuralproporti on of the threeTl l i S new round of adj ustm entstructureadj ustm ent.w hi chParty’S15‘N ati onalCl l i nese Com m uni stD el egatesstructurechanges and the currentsi tuati ons;thesecondparti Si S about the counterm easures of i ndustri alKEY W O RDS:Industri al StructureProbl emRestri cti onAdj ustm ent
刖百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在2l 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推进,新世纪信息产业革命大潮汹涌澎湃,国内“ 西部大开发” 战略性决策迅速启动等的国内外形势下,如何才能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如何应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来自国外的巨大冲击,如何使中国经济顺利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潮之中,这些沉重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3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克服了80年代中期经济发展过热的问题,开始保持健康良好的发展势头,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出喜人的景象。但与此同时,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如产业结构比例关系不协调、供求不平衡等矛盾日益突出,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它关系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国民经济继续向前快速发展,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迈上新的台阶。正因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把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对策提到了议事日程中,正加紧着手推行实施有关的政策。最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确定了我国在“ 十五” 期问的主要奋斗目标,明确指出:“ 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扩大国内需求,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性措施。要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中所存在的问题,探讨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来突出强调解决产业结构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由此探讨产业结构调整的可行性战略对策。由于本人的水平能力和所掌握的资料有限,文中必然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意见,允我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研究思考。第一部分:我嗣产业结构变动态势的历史和当前的总体格局1.产业结构的一般演进规律和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情况的比较从世界各国产业结构转换的历史情况来看,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主要发生在工业化过程中。一般地,在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会有规律地相继发生如下转换: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由于机器手段取代手工劳动的需要,钢铁、化工、采矿等基础原材料产业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工业化中期,随着产品加工深度的增加和大量耐用消费品( 其中典型产品是汽车) 等最终产品日
益复杂化和多样化,社会再生产的产业链不断延伸,社会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加工、制造业,其扩张速度超过了国民经济整体的扩张速度,这一阶段被称为产业结构的“ 高加工度化” 阶段。在这一阶段,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的分工上获取更大的比较利益,通常产业问的投入产出联系会日益趋向于国际化,外向型产业发展迅速,国民经济对进出口的依存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资源与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越来越深化,发达国家在其结构选择中日益趋向于高附加值、低污染、技术密集的产业,而淘汰高耗能、高资源需求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当前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发达国家,电子、航空、航天、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日益取代资本密集的传统产业,同时技术要素日益成为各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持要素,这一变化被称为产业结构的“ 技术密集化” 趋势。在“ 技术密集化” 发展的同时,在这些发达国家中以金融业、信息服务业以及旅游业为代表的新型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社会对“ 服务” 的消费增长日益超过对物质产品消费的增长,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与产业结构的一般演进规律相比较,建国以后我国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主要有以下相异之处:——多次超前转换。在我国的工业化过程中,由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体制方面的失误,产业结构曾发生过若干次大的超前转换。表现为过去在“ 一五” 时期的“ 重型化“ 、60年代后期的” 高加工度化“ 都不适宜地超前。在80年代中、后期,我国产业结构中的制造业就超前地启动了向耐用消费品倾斜的内涵转换。新增投入的相当部分被用于洗衣机、电冰箱以及摩托车等耐用消费品生产,并由此引发了严重的重复建设、重复引进和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的趋势。——结构与总量、增长速度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我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个特点,即总量与结构之间呈现为明显的矛盾状态:每当国民经济总量出现急剧扩张时,产业结构就出现严重失衡;每当调整结构时,总量扩张的速度就不得不被人为地压低。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中期两次通货膨胀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的深层次原因也都与结构缺陷密切相关。——产业内在质量发展不平衡。与一般规律相比较,我国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相异之处是各产业的内在质量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种资源要素投入不同产业的生产率存在巨大差异;二是在同一产业内部,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以及自然资源等各种要素的生产率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在市场经济下的发达国家中,要素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高,要素流动的渠道已经非常规范、畅通。由于在我国的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和农业两大产业曾长期相互封闭地进行生产,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由于在原有“ 条块“ 分割体制下存在着要素流动的行政性壁垒,由于要素市场发育不足等一系列因素,我国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要素替代与重组的进展一直比较缓慢,由此带来了产业结构内部的严重发展不平衡的状态。( 注1)具体从国际比较来分析一下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中所呈现出的特点和问题:( 表1)我国三次产业G DP结构变动( %)2
( 续上表)年份1980198519901995199619971998第一产业30 128427l20620.O18.118.O第二产业48.543 l4l 648.348949.149 2第三产业21.428.53l 331 l31.132.832.8(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版,中国统计出版社)( 表2) 我国历史上某些年份的国内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元)( 按当年价格计算)年份1958芷1964焦1970年1980住1985篮1990焦1995年1996证1997证1998焦国内生产总值1307.01454.02252 74517 88964.418547.953478.167884.674462.679395 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208275460853163448545576·6053639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版,中国统计出版社)( 表3) 三次产业G D P构成变动的一般趋势( %)三种主要研究成果1.库兹涅茨模式( 1971)人均G D P( 1958年美元)7015030050010002.钱纳里、艾金通和西姆斯模式( 1970)人均G N P( 1964年美元)l oo2003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45.836 126.519.410.946.336.O21.028.436.942 548,413.519.633.235 536638.140740.144.4
( 续上表)300400600100020003.赛尔奎因和钱纳里模式( 1989)人均G D P( 1980年美元)3005001000200030.426.72l818.616 339.431.722.815.423.125.529.031.433.228.233 439 2434( 资料来源: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商务印书馆1985年中文版)( 表4) 若干亚洲国家三次产业G D P结构变动( %)印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印度尼西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马来西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韩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70198019851990199545.238.133.031.027.921.925.928.129.030.132.936.038.840.042.144.924.023.221.517.218.74l 735.939.441.536.434.340.939 l41.428.521.919.318.713.025.237.835.540.343.246.240.345.240.943.825.414.512.58 76.528.740.441.043.443.345.945.146.547.950.146.547.849250.049 532 434.637.841.2(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1996年,1998年,罗肇鸿、王金存、史清琪编:《国外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变动》,中国计划出版社1988年版)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国民经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支持增长,而第4
三产业的发展也必须依托第一、二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强大的第二产业作为支撑。库兹涅茨选取59种类型的国家数据,考察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500美元一l oO O 美元( 1958年美元) 阶段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特征,发现在这一阶段伴随着第一产业的加速下降,第二产业上升了175 35%,而第三产业仅上升了45 52%,相差了3倍多。钱纳里与赛尔奎因在其研究中将不发达经济到发达经济的过程划分为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40美元到2100美元( 1970年美元) 区段内,第二产业的比重有较大的增长,而同期第三产业在人均国民收入中的构成比重仅由36%上升到39%,只上升了3个百分点,按不变价格计算,第三产业的比重几乎不变,而进入了发达经济阶段第二产业比重才呈现由上升到下降的状态,相应的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上升,开始超越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我国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的比重徘徊不前,在某种程度上与我国现有的工业化水平有关。( 注2)将我国目前三次产业的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与世界工业化国家的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我...
篇三:产业结构调整计划
市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 中文摘要:产业结构作为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调整和变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否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最终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在国内外产业结 构变化的趋势下, 如何抓住机遇, 促进柳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是本文着力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所在。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先分析了目前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的一 般趋势, 然后对柳州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整理和描述, 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 柳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战略和措施。
经济起飞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起飞, 根据罗斯托的产业起飞战略, 就是要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 优化和升级带动城市经济体的优化和升级。
本文主要是基于产业结 构理论,研究了柳州市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问题。
柳州的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影响了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产业所有制结构不合理、 工业结构超稳定、 二元经济等问题 也阻碍了柳州经济的起飞。
针对以上问题, 本篇论文提出要以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为主线, 以扩大开放和提高投资率为核心, 以产品结构升级、 国企改制和大力发展 中小企业为突破, 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保证, 最终实现支柱产业的结构升级和新的经济增长培育, 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高度化, 进而实现柳州经济起飞 的目标。
英文摘要:
The adjustment and fluctu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economy growth,
is directly related to whether a nation or region can guarantee the economy keeping on the fleetness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social grand target in middle-class family completely.
With the trend of inside and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restructure,
how to hold tightly the opportunity,
promot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Liuzhou to higher grade,
is a problem placed in this paper to discuss and study.
According t. . .
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 1 绪论 7-17
1. 1 研究的背景、 目的及意义 7-9
2
1. 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9-15
1. 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7 2 国内外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 17-22
2. 1 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大转移 17-19
2. 2 东部形成发达的产业集群 19
2. 3 新一轮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19-20
2. 4 柳州市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20-22 3 柳州市目前产业结构的现状 22-31
3. 1 柳州市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22-24
3. 2 柳州市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24-26
3. 3 柳州市第三产业结构分析 26-27
3. 4 对柳州产业结构的评估 27-31 4 柳州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阶段性目标和政策建议 31-38
4. 1 柳州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31-34
4. 2 柳州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和目标 34-35
4. 3 若干政策措施建议 35-38 5 柳州市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战略 38-49
5. 1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 38-40
5. 2 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关键 40-41
5. 3 产业结构调整的三项目标 41-43
5. 4 产业结构调整的四种途径 43-45
5. 5 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45-49 6 结论与展望
三年四千亿 工业再翻番
日 报消息(记者王茜)
市委常委会昨日审定《〈创新调整 产业升级 三年四千亿 工业再翻番〉 方案》 。
市委书记陈刚指出, 此方案是我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要立即动员全市人民、 广大企业迅速行动起来, 积极 投身工业发展的热潮, 努力实现“三年四千亿、工业再翻番” 的目标。
《方案》 提出, 未来三年, 我市工业发展总目标是:
重点推进工业项目投资 600 亿元, 工业总投资 1000 亿元; 三年新增工业产值 2000 亿元; 2010 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2400 亿元, 2011 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900 亿元, 2012 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3500 亿元, 力争 4000 亿元, 争取三年再翻一番;
积极培育企业集团, 到 2012 年, 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 500 亿元、 超 400 亿元 、 超 300 亿元、 超 200 亿元的企业各 1 户, 超 100 亿元企业 6 户 , 超 50 亿元企业 7 户, 超 30 亿元企业 7 户, 超 10 亿元企业 12 户, 超亿元的中小企业突破 200 户,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100 家。
按照“滚动发展、 创新发展、 产业提升、 招商引资” 四个发展方向, 我市将着力推进 30 个重点工业项目, 新增产品产能 1941 亿元, 力争形成汽车、钢铁、 机 械、 化工、 有色金属新材料五大支柱产业, 制糖、 建材、 造纸、日化四个优势产业, 新能源环保、 机电一体化、 生物制药三个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
到 2012 年, 汽车产业形成产品产值 1500 亿元, 生产规模 120-150 万辆,在保持微车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基础上, 新上轿车、 客车、 皮卡等产品; 钢铁产 业形成产品产值 700 亿元, 生产规模 1400-1500 万吨; 机械产业形成产品产值 600 亿元, 生产规模 7-8 万台, 研发、 生产柴油发动机、 液压件等核心 部件; 化工产业形成产品产值 200 亿元, 以柳化、 鹿化、 川东磷化为龙头, 发展煤化工、 盐化工、 竹浆等产品; 以铝金属为主有色金属产业形成产品产值 250 亿 元, 发展铝深加工产业; 新能源环保产业形成产品产值 200 亿元, 发展鹿寨热电联产新能源循环经济、 混合动力环保汽车;机电一体化产业形成产品产值 200 亿 元, 重点发展数控机床、 柔版印刷机械及环保发动机等产品。
4
成立“三年四千亿 工业再翻番” 领导小组, 组长由市委书记陈刚和市长郑俊康担任。
陈刚说, “三年四千亿 工业再翻番” 是我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 理清发展思路, 推动柳州科学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方案》 有项目、 有企业、 有招商, 通过我们的努力, 一定能够 实现。
陈刚要求, 经委要按照今天会议意见立即对《方案》 进行修改, 使之更加完整、 细化, 报市委、 市政府审核后立即下文; 要马上着手准备召开动员大会, 对 “三年四千亿 工业再翻番” 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 各个项目和服务组要召开碰头会,提前行动起来, 提出协调解决问题的方案; 要发挥柳州大企业的作用, 走出去, 到哈尔 滨、 西安、 乌鲁木齐等地, 把央企、 把有实力的企业引进来;要加强宣传, 大造舆论, 把《方案》 传达到每家企业、 每个角落, 鼓舞干劲, 坚定信心, 做到家喻户 晓、 妇孺皆知, 企业踊跃参与、 百姓全力支持。
陈刚强调, 《〈创新调整 产业升级 三年四千亿 工业再翻番〉 方案》 是我市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成果, 是柳州夺取广西新一轮开放开发城市竞争新胜利的关键, 是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的一号抓手, 是提升综合 实力、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措施和具体行动。
要动员全市人民、 广大企业积极投身这项, 努力开创柳州工业新发展的崭新局面。
市委副书记郑俊康, 市委常委汪正荣、 严世明、 苏爱群、 甘霖、 周惠峰、崔放明、 刘传林出席会议; 胡锦朝、 林桂平、 徐锋等市领导列席会议。
柳州力量的“力” 与 299 亿 2009-06-22 10: 25:00
柳州日报
记者 罗秋振 ——我市重点工程建设之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调整项目篇(一)
从去年全市工业总产值 1750 亿元, 到今年要突破 2000 亿。
很显然,工业柳州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都应当有较大的调整。
而这些也必然体现在今年我市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的推进上。
结构优化注入新鲜活力
顺应国家拉动内需、 促进增长, 以及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形势要求,我市围绕项目建设的重大突破, 将重点扶持一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增强竞争力的项目, 以提升发展后劲, 构筑经济新的增长点。
据最新统计, 1 至 5 月, 全市工业完成更新改造投资 66 亿元, 同比增长 20%, 完成全年目标 299 亿元的 22%。
在重点推进的工业项目中, 2009 年有 70 项, 总投资 375 亿元, 其中 2009 年计划投资 118 亿元, 1 至 5 月累计完成投资 17 亿元, 环比增长 21%。
一批重点项目的土地、 资金问题得到了解决。
柳钢循环经济项目和柳工国际工业园项目用地纳入 2009 年中心城市报批国务院, 项目用地 212 公顷, 日前已获国 务院批准; 上汽通用五菱“成品车库和售后服务配件库建设项目” 2000 亩土地选址落定; 重点推进的柳南区河西工业区, 柳江县穿山片区、 进德片区, 柳北区白 露工业园等共获得了土地批复 9540 亩, 用地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工业招商也取得了新进展, 1 至 5 月, 我市共签约市外境内项目 222 个,合作金额 168. 89 亿元, 同比增长分别为 63. 32%, 32. 12%。
特别是市政 府与辽宁曙光汽车集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将在柳州建立黄海汽车工业园,届时柳州将新增一家整车制造企业, 还将填补我市汽车产品没有大客车的空白, 为结构优 化注入新鲜活力。
科学发展带来更大跨越
作为广西工业老大, 这个地位的取得, 是柳州人民几十年艰苦奋斗的结果。
我们用了 34 年, 完成了工业从无到 100 亿; 又花了 12 年, 完成了百亿到千亿。
现在 有了更快的发展, 能够做到三年翻一番, 2009 年有信心超过 2000 亿, 继续领跑广西工业。
这份自信, 缘于柳州人坚持自主创新,敢于自我突破, 培育和推进 一批重大项目并持续产生效益。
从目前来看,我市正在实施的重点工业技改项目, 将有可能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先进制造业升级, 从而实现新的更大的跨越。
柳钢正在实施的第二高速线材、 热轧板带生产线改造预计投资约 17 亿元, 将形成生产高速线材 50 万吨/年的生产能力, 年新增产值约 20 亿元。上汽通用五菱目 前进行的 N109 微型汽车技术改造项目、 CN100 小型多用途
6 客车项目已进行调试阶段, 预计将形成生产 18 万辆多用途客车和 14 万辆微型客车的生产能力,
新增销售收入约 70 亿元, 实现利税约 7 亿元。
柳工世界级工程机械基地项目通过全面整合现有资源, 继续巩固和提升柳工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导地位。
柳化年产 20 万吨烧碱、 20 万吨聚氯乙烯、 40万吨二甲醚和 5 万吨氯酸钠项目, 截止 3 月已完成投资 6 亿元, 该项目预计 2010 年左右试生产, 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 18 亿 元, 利税约 3. 8 亿元。
因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
“299 个亿的工业技改任务能够圆满完成, 我们的基础就更扎实、 发展后劲就更充足, 我们的发展就会站到另一个新的起点上” 。
让产业发挥聚集效应
——柳州市重点工程建设之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调整项目篇(二)
当人们还在议论国际金融危机对柳州市的影响有多大的时候, 柳州市产业布局调整已经在开始产生良性聚集效应, 仅今年头 5 个月, 工业园区的“亿元企业” 就由去年底的 11 家增至目前的 22 家。
退城进园初显区域优势
日前, 记者来到广西双起起重机制造有限公司采访时, 这家公司的负责人正在组织员工吊装设备。
该负责人说, 他们是从航银路搬迁到柳东新区的, 现在的生产形势非常乐观, 产品将于下月出口越南。
这些进入园区的企业通过亲身体会认为, 与企业相配套的、 互补的、关联性强的上下游企业落户园区, 形成产业链式发展的平台后, 容易产生聚集效 应。
据了解, 2007 年初成立的柳东新区, 去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61. 4 亿元, 同比增长 59. 5%;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45. 7 亿元, 同比增长 48. 09%。
这些年来, 柳州市注意调整优化工业布局, 以发挥聚集效应为原则,积极引导外来投资、 新建企业项目进(园)
区和老城区企业“退城进园” ,引导 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 产业和园区转移, 引导产业相似、 技术相近、
延长产业链或利于协作配套的中小工业企业向相应的园区(基地)
聚集,形成布局合理、 资源高 效利用、 产业配套、 规模较大的工业园区群。
重点打造“柳州-雒容-鹿寨” 和“柳州-拉堡-进德-新兴-穿山” 工业走廊, 建设“柳州-沙塘-沙埔-浮石-丹 洲” 和“柳州-洛满-六塘” 工业走廊, 在完善县(区)
工业集中区规划的基础上, 明确各区功能定位,形成新的产业布局。
园区建设初现崭新格局
目前, 柳州市正大力推进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提高园区整体形象。1 至 5 月, 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 完成基建投资 6. 8 亿元,
其中阳和工业新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 5. 9 亿元, 阳和东路北段(古亭圣塘路)
、 政和路(广场南路)
已完成工程量的 75%; 鹿寨经济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 2701 万元, 污水处理厂防洪堤已完成 80%, 一区一次干道人行道砖已铺设完毕, 一区二次干道路面排水工程已完成 80%, 二区人行道路砖铺设工程已完成 70%, 西环路道路铺设垫层工程已完成 100%, 水泥路面硬化工程完成 70%, 二区路灯安装工程完毕已启用。
柳东新区基本建设项目完成投资 10. 64 亿元。
东城公司主导的柳东新区路网正在普遍与农民按协议用地方式分步骤实施建设, 官塘片区的大学路西段、 创业大道、 柳东大厦、 鹿山学院三期等正在抓紧推进实施。
八角岭片区路网、 强容路、 摇篮路已于 6 月 18 日开工。
重点推进的工业园区土地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园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到目前, 共获得土地批复 9540 亩, 完成征地 4363 亩。
其中, 柳南 区河西工业一、 二、 三区获得土地批复 6900 亩, 完成征地 2643 亩; 柳江县穿山片区、 进德片区共获得土地批复 1040 亩, 完成征地 120 亩; 柳北区白...
篇四:产业结构调整计划
是工业化? 工业化 一般是指制造业或第二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中就业的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持续上升的过程。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 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三个主要标志:
阅读思考 阅读 P70 第一段文字的内容, , 思考下列问题: :
1. 简述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2. 简述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一般而言,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3. 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往往通过优惠政策, , 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 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 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改革开放以前的珠三角 改革开放以后的珠三角 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只有纺织、食品、建材等工业,并主要分布在广州市 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
1 、改革开放前后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情况
2 2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哪些国际国内背景和地理条件?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区位条件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1)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一方面,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另一方面,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A 、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如何调整?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何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
资源密集型工业是指在工业投入的各因素中,原料占最重要地位的工业,工业特点是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
因此发达国家将这类工业迁往国外资源丰富的地区 。劳动费用即工资支出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是选择厂址时需要考虑的因素。目前世界 上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工资差别很大 。因此若干劳动密集型工业,即每生产单位产品相对耗用劳动量大,而耗用原材料少,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业,多倾向设置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如 纺织、普通服装制造,以及收音机、电视机和照相机的装配、玩具制造 等。
(1)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 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
。
(2)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实行优惠政策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
(3) 、良好的区位条件
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B 、区位条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 A 、本区的区位条件怎样? 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4)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有利于引进资金和技术,为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该因素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
图示法记忆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
20世纪80年代前后都有的条件
与全国其他地区共同拥有的条件 P72 “活动”1 良好的 区位 条件 全国最大的 侨乡 之一 国际经济环境
P72 2 “活动”2 2
根据上表的结果 , 你认为 珠江三角洲在 20 世纪 80 年代 以 后 工业化、城市化较快的关键条件是什么?
对外开放政策 ,这是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关键性因素。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推进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问题 优势 主导产业 特点 原因 影响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 ~ 1990 年
1990 年以后
问题
①原有工业基础薄弱②矿产资源贫乏
①政策优势不明显(随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②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
优势
①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③侨乡优势④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主导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等
高新技术产业
如电子信息产业
特点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原因
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
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影响
①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和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②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①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②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两方面综合的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早期外资工厂生产的一般模式
1985 年与2002 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比较 2、 、 工业化带来了 城市化
深圳东门工地
深圳梅林社区
过去的深圳
今天的深圳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城市化标志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表现 城市数量增多 许多乡村地区变成城镇,城镇数量猛增,乡村、城市交错分布 城市人口增多 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 城市人口比重提高 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2、 、 工业化带来了 城市化
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 1 .起步:
“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
2 2 .发展优势: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著名的侨乡
3 3 .抓住两次机遇:
⑴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量引进港资,发展“三来一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莞完善了能源、通信、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⑵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恰逢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P75 “活动”
P75 “ 活动 ”
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东北模式的城市化,其推进动力都是 工业化 ,云南德宏模式的推进动力是 边贸发展 。其中 珠江三角洲地区 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 温州模式 的城市化是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 苏南模式 是由于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了郊区城市化; 东北模式是随着资源的开发,产生的劳动力职能变化和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云南德宏模式 是由于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到这里务工经商,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发展。
P P 75 “ 活动”
在教材所列举的区域城市化几种典型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除 云南德宏 是因为边贸发展而促进了城市化外,大多数地区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推进城市化。
东北地区 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建 国后伴随着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善 而逐步推进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这些老工业基地的逐步衰退,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也遇到很多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区域发展的三种模式:
即 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 。每种模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有自己的特点。
讨论分析以下案例: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 2.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
四、问题与对策
1. 从前年爆发“民工荒”以来,缺工的阴影就一直笼罩在珠三角的上空。今年开春,珠三角的“民工荒”并未得到缓解。
《 第一财经日报 》调查发现,整个珠三角短缺民工的数量,今年超过100 万人。
2. 东莞:今年至少缺工80 万
3. 广州:民工需求量只能满足六成 。被调查的245 企业主要分布在建筑、制造、物流、餐饮服务业和加工业,共有员工14.35 万名,其中民工9 万多名。
4. 珠海仍缺少熟练的技术工人10 万名左右。
案例一
珠三角整合的战略重点与难点将主要是“小珠三角”和“大珠三角”的整合,希望通过实施点——轴——群——带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形成职能明确、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网络均衡和新型现代的城市群。战略难点在于找准各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及其间的经济利益协调。
案例二
珠江三角洲各城市间盲目的土地、项目、龙头之争影响了珠三角整体竞争力。特别是广州、深圳、香港三大城市之间的竞争。
物流业 之争是刀光剑影。珠三角地区机场、港口密度之高令人咋舌。三城之争不仅表现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还包括 高新技术产业、房地产、旅游业、会展业、金融业 等诸多方面。三地产业结构,特别是支柱产业日渐趋同,都不约而同地选择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且基本上只有竞争,谈不上合作。
汽车 本是广州的 “ 独门暗器 ” ,但最近深圳领导放言,深圳也要搞汽车。
旅游业 方面,香港有迪斯尼乐园,顺德则搞史努比缤纷世界乐园。会展业方面,广州有广交会、深圳有高交会、东莞有电博会。
金融中心之争 更是没有停止过。恶斗的结果,便是资源的极大浪费,整体力量的削弱,区域竞争优势大打折扣。
因此,从中央到民间要求珠三角城市群整合的呼声很高。
案例三
以下图片是在珠三角地区城市或者城市郊区拍摄的,看图说出自己的看法。
案例四
四、问题与对策
1 1 、问题
⑴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⑵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 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 ,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
(1)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所占全国比重的变化 读 读P75 图4.25
珠江三角洲 洲 长江三角洲 洲 人才队伍 科技实力 产业基础 经济腹地 大 大 雄厚 强 强
大 大 受南岭阻隔,腹地范围小
薄弱
较弱 较小
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腹地, , 产业基础, , 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①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
②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
③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的现象普遍。
(2)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3)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表现:
( (1 )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全国酸雨中心 ( (2 )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 (3 )噪声扰民,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 (4 )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 (5 )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2 2 、对策
对策 内容 实施原因 产业结构调整
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成为工业化、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的制约因素
广州南沙开发区全景(效果图)
南沙开发区处于珠三角的几何中心,位于珠江出海口,东连东莞、深圳、香港,西连中山、珠海、澳门,南滨珠江入海口,是广州市通向海洋的唯一通道,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的枢纽性节点。周围100km范围内覆盖了珠三角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群。凭借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自然条件和深水岸线资源成为广州未来发展的重点地区,重点发展汽车制造、钢铁、石油化工、造船、IT和现代物流6个产业,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临港工业基地。
对策 内容 实施原因 构造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各城市都在积极努力,加强分工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①工业化和城市化主要靠外资推动,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 ②与港澳的功能和结构逐步趋同,使得工业化、城市化的动力减弱
思考:
珠江三角洲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产业升级面临困境、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等问题,为什么还要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两个不同层面:珠江三角洲虽然受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在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加之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一种突出的趋势和现象 ,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由彼此孤立与阻隔走向相互联系与依赖,这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和长期趋势,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事实上,除了国家之间的区域一体化,也 存在一国范围内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问题, 这就是以大都市带、城市群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或称...